在青年教師成長過程中,如何研究教材與如何研究學生的問題如果解決得不好,是很難在教學—→教研活動中脫穎而出的。因為,研究教材是搞好教學工作的基礎,研究學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與關鍵;研究教材與研究學生的成果是教師在教研活動中能動作用得以充分發(fā)揮的必備條件之一。
筆者的體驗是:研究教材要在認真鉆研教材的基礎上,多角度地認識教材,把握教材。
一、是從教材知識結構的角度鉆研。主要是弄清楚教材有哪些知識點;這些知識點是怎樣分布的;這些知識點分別要求學生達到什么程度(識記、理解、運用或創(chuàng)新);各知識點間有哪些聯系,或者說教材的編者是按什么線索來組織這些知識點的,從而把握教材的知識結構,明白教學的序與度,有效地解決一些教師常常僅就某篇、某章節(jié)的知識內容教學而產生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同時,要弄明白教材在思想教育、能力訓練、習慣培養(yǎng)等方面的要求,以利實踐“教書育人”,全面完成教育任務。研究教材務必要同鉆研教學大綱(“課程標準”)結合起來,這不僅有助于解決鉆研教材的種種問題,更有助于明白教學的指導思想,實踐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把握教材的教學目的要求,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以利合理安排教學時間,選擇教學方法,提早作好教學手段的選擇與運用準備。有條件的,還可深入了解教材的變化,從新舊教材的比較中了解教改發(fā)展的趨勢,積極主動地進行教改探索。
二、是在熟悉教材的基礎上,研究教與學的思路,要特別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方法、情感、態(tài)度及價值觀。在教材處理和教學設計上,努力把教材的思路、教師教學的思路和學生學習的思路和諧地統一在教學目標上。教學中充分調動起學生的自主性,和教師一道探究學習內容,在教與學的互動中,引導學生學會學習。
三、是要了解與自己所教學科相關的學科教材內容(如化學和生物,它們在一些相同概念的表述等方面存在著差異),以利教學中教給學生一致的完整的準確無誤的知識。
對于青年教師來說,還有一點是非常重要的。這就是所教學科教材中要求學生該練的作業(yè)(包括實驗)都應該自己先作一遍,既可以進一步熟悉教材,做到心中有數,又可以鍛煉思維的敏捷,提高自己的解題能力。唯有如是,才能在教學實踐中得心應手地駕馭課堂,有目的、有針對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并運用教材來獲取知識,培養(yǎng)能力。
教學是在特定的對象(學生)面前進行的一種特殊勞動。同一教師、同一教材、同樣的教學方法,在不同班級的教學效果是迥然不同的。這是不容置疑的事實。因此我們說,了解學生、研究學生是教好學生、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研究學生可以從多方面入手。
一、是研究影響學生的因素。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有六種教育力量同時對學生施加影響,這就是:教師、家庭、學生集體、學生本人(自我教育)、書籍和街頭結交。了解學生家庭狀況(包括家庭成員及其間關系,家庭教育方法及其影響程度等),分析其對學生成長有利與不利的因素,對理解學生的一些異常行為表現,并加以有效引導非常重要?,F在的青少年受電視?。ㄓ绕涫歉叟_娛樂片)的影響很大,很講哥們義氣,往往是朋友的一句話勝過家長、教師的十句百句。了解學生結交的朋友,對把握學生思想傾向,調動學生群體中的積極影響力,以樹立良好的學習風氣和班集體正氣;對在學生中形成自強不息、積極向上、自我教育的氛圍,是絕對不可忽視的。
二、是研究學生個體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首先應該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態(tài)度。針對學生的實際,引導他們關心國家大事,關心我們的生存環(huán)境,立志主動學習;激發(fā)其學習興趣,目標驅動學習;及時肯定其進步,鼓勵激動學習。
其次要了解學生的性格和學習習慣。有的學生性格外向,表現活躍,積極發(fā)言爭取答問,給教師以好成績的印象,其實并未真正沉下去,有可能屬于“懂了”而“做不起”題的一類學生;有的學生性格內向,膽小、害羞、沉默寡言,有問不敢問。有的學生有課前預習,課后小結,不懂就問,不會就練,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學習習慣,而有的學生既不預習,也很少復習,僅憑課堂上聽一點講,耍小聰明,要求自己不嚴,只求及格。有的學生完成作業(yè)是先復習后做題,而有的學生是通過作業(yè)練習來復習鞏固或獲取新知。有的學生作業(yè)書寫潦草,做題馬虎,不該錯的地方常錯,而有的學生作業(yè)認真細致,一絲不茍,始終如一。性格和學習習慣的差異將直接反映到學生學習的成績上。相同得分的幾個同學,他們所得分的質其實是有很大差異的。懶于熟讀強記的學生,可能在“識記”類題目失分;理解力稍差的學生,可能在“理解”和“應用”類題目失分;書讀得死,或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學生,可能在“應用”類題目失分;綜合能力差的可能在綜合應用與創(chuàng)新類題目失分;平時馬虎草率慣了的學生可能過失性失分。只有真切地了解到每個學生的實際狀況,心中有本各別學生的成績帳,才說得上補缺補差,教學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應了解和研究學生的思維方式。學生受教師授課習慣的影響,容易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勢。思維定勢一旦形成,將極大地妨礙學生思維活動的優(yōu)化,將極難適應新的學習環(huán)境和新的教師及其授課方式方法。如有這樣的學生,我們應著力加以訓練,促使其開放思維,發(fā)展其聯想思維、發(fā)散思維……使他們適應新的學習環(huán)境,適應教學改革。
此外,還要注意學生抗外部環(huán)境干擾的能力(包括辨別是非的能力、自治自律能力,意志力等)的研究與培養(yǎng),這是學生能否始終保持高昂上進的學習狀態(tài)而最終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關鍵。
了解和研究學生成敗的關鍵在于教師能否真正愛學生、尊重學生。只有和學生建立起類似親人的關系之后,學生才有可能向你敞開心扉,教師才有可能對學生的思想品德發(fā)展產生影響,研究學生也才有價值、有意義。
研究教材與研究學生要同教學實踐活動相結合,同積極參加教研活動相結合。要虛心向老教師、優(yōu)秀教師學習,多聽他們講課,學習他們在使用教材,調動學生,開展思維訓練,培養(yǎng)學生能力,處理教學中的偶發(fā)事件等等方面的經驗。
應當相信:只要我們能以一顆奔騰的心,一顆微軟的頭,堅持不懈地學習、研究、實踐,教學—→教研—→成名師之路就是通暢的。